科学管理体重,拥抱健康生活——全民体重管理年行动科普指南 (二)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难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外貌形象,更潜藏着诸多健康隐患。为了远离肥胖的困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守护自己的健康。下面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关于预防肥胖的小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肥胖的危害。
一、肥胖的标准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度积累,导致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肥胖的标准通常通过体质指数(BMI)来衡量。在我国,成年人群的BMI达到或超过28千克/平方米即可被诊断为肥胖症。
1.体重指数的概念和计算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 至 24之间。
BMI 在24 至 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 28 就是肥胖。
其中,又根据 BMI 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2、腰围:肥胖的“隐形标尺”
腰围,是指腰部周围的长度。腰围增大,往往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而腹部脂肪堆积正是肥胖的典型表现之一。腰围的大小,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潜在的健康风险。
正常腰围的标准:
男性:建议腰围不超过85厘米。
女性:建议腰围不超过80厘米。
当腰围超过上述标准时,就需要警惕肥胖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了。
二、肥胖的危害
1. 心血管疾病: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糖尿病: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腰围过大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3. 高血压: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
4. 代谢综合征:腰围过大的人群,往往伴随着血糖、血脂、血压等多方面的异常,从而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三、肥胖的诱发因素
肥胖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不良睡眠习惯以及精神压力等。
疾病和药物因素:某些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和药物(如类固醇药物、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环境和社会因素:如食物供给模式改变、环境污染、以久坐为主的工作方式等,也可能促进肥胖的发生。
总之,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预防和管理。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减轻心理压力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为预防肥胖贡献自己的力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提醒,健康才是最美的身材!
上一篇: 【健康科普】了解手汗症 摆脱“水手”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