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携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大别班达病毒”。主要是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一、传播特点
发病季节主要集中蜱虫活跃季节(5-11月份),该病可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多篇报道证实了可以人传人。
1.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发病地区的蜱中可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叮咬史。
2.接触传播: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裸露皮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蜱虫叮咬后3-15天,可引起患者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 完善基本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低、血小板低,尿常规提示:蛋白和隐血阳性,电解质提示:低钠血症,心肌酶谱检查指标异常。危重病人病情加重,肝和胰腺损害,心肌损害,血液系统血小板进一步降低、止凝血异常引起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患者抽搐,昏迷,免疫紊乱(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损害,淋巴细胞降低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 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期: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和恢复期。
三、如何防御?
1、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
2、在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进行气道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离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下一篇: 如何安全度夏---夏季预防中暑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