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
春季阳气生发主要对应人的肝,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同时雨水节气湿气盛行,容易出现肝旺,脾虚、多湿,故雨水节气调养要点在于“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提醒,雨水养生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宜养肝补脾
中医认为,春季阳气生发主要对应人的肝,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同时,雨水节气,湿气盛行,不少人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从而使肝气舒畅条达,人体才能气血和畅。因此饮食上宜多食具有养肝、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
二、雨水三忌
1、湿冷
雨水多湿冷天气,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后要及时吹干,以免湿邪内侵,导致关节肿痛和头痛。初春降雨,气温下降,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感冒、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2、油腻
春为万物生发之始,应保持五味不偏,少食油腻,以免助阳外泄。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等,以补充人体水分,比如红枣、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慎吃辛辣、油腻食品,羊肉等温热之品也要少吃。
3、心燥
雨水时节,气候变化不稳定,人的情绪容易波动,变得急躁,诱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的几率较高。
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气血和畅。这样元气充沛,才能保证身心健康。这样也可帮助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三、雨水养生记住“三早”!
一早:厚衣服别脱太早
二早:早起+午睡更精神
三早:早防晒多保湿
四、吃两样
山药:养脾胃、助降血糖、降血脂
春天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高发季节,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首推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大蒜:杀菌、消除血中脂质
“倒春寒”天气让春季多发传染病,而且容易引发伤寒感冒。要想抑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大蒜、洋葱、芹菜等食物,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有益处。
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儿食物,可疏风散寒,有利于除菌防病。
五、春练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建议参加一些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具有一定保健养生功效的运动来练习。
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等作用。不必强求整套动作,只要做到舒展、缓慢,对提升自己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帮助。
六、疾病预防
1. 呼吸道疾病:雨水时节,气温变化大,易引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应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足部的保暖,避免过早减少衣物。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2. 过敏性疾病:随着气温回升,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易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过敏体质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外出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
3. 关节疾病:雨水时节湿度大,关节组织易受潮,易引发关节炎等疾病。应注意关节保暖,适当进行按摩和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4. 心脑血管疾病:气温忽冷忽热,易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情绪稳定。
想要了解更多养生小知识,快来关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我们始终守护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