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就诊服务

医院动态

科室快讯

全国首批、山东首例!新一代植入3.0T核磁兼容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筑起生命安全“心”防线

发布时间:2025-01-03 09:39:52
字号:
+-14
浏览次数:

  近日,心血管内科姚辉臣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扩张性心肌病伴有反复室速、室颤的患者植入一台核磁共振兼容的双腔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这是全国首批3.0T核磁兼容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为罹患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保驾护航。

  ICD起搏器植入技术是目前国内先进的心内科介入技术,主要作用是治疗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及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通过心室内植入电极放电,达到室速的复律及室颤时除颤功能,同时兼有一般起搏器的起搏功能,避免发生除颤后心脏停搏带来的不良后果。

图片1.jpg

  患者信息

  接受本次ICD植入手术的患者为一名70岁男性,于2024年12月9日突发晕厥(既往曾有发作)、意识丧失,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予紧急电复律后恢复。2024.12.10查心脏超声;左房39mm,左室70mm,右房59*46mm,右室24mm,心肌受累疾病,左心及右房大,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中度)52mmHg,左室心功能减低,LVEF;28%;2024.12.12动态心电图:频发多源性房性早搏,有时成对出现,有时呈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有时短阵房速伴传导阻滞,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至少三源),有时成对出现,有时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R-ON-T;室性融合波,持续ST-T改变,V1V2呈QS型。于2024.12.10行冠脉造影示;三支冠脉未见明显狭窄。

图片2.jpg

  根据术前评估和最新指南,该患者属于猝死高危人群。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为患者选用新一代植入3.0T核磁兼容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图片3.jpg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成功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送入短导丝至下腔静脉,沿导丝边缘在左侧胸壁做一横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分离出大小合适的囊袋,后经撕开鞘先送入除颤起搏电极导线至右心室间隔部位合适位置,测试各项工作参数如下心室:感知20mV,阈值0.6 V,脉宽0.42ms,阻抗653Ω。嘱病人深吸气及咳嗽并反复透视见起搏电极位置固定好,遂固定导线于皮下筋膜层,用生理盐水冲洗囊袋,连接起搏器与电极导线,并置于囊袋内,见起搏带动好,再次确认各项参数设置良好,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患者刀口无渗血,局部无菌纱布、敷贴包扎,沙袋压迫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图片4.jpg

  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该患者已康复出院。

图片5.jpg

新一代除颤器的优势

相比传统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该3T核磁兼容除颤器带有新型恶性心律失常检测VFTA算法

可及时、准确予以除颤治疗

有效避免误放电,漏诊断

  先进技术助力患者康复

  传统的植入式心脏除颤器在检测恶性心律失常时,可能存在漏诊或误判的情况。而新一代3T核磁兼容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中的VFTA算法能够精准持续监测患者的心律,自动调整除颤程控设置,确保及时准确地启动除颤治疗。对于多变化 心律振幅及形态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VFTA算法的表现尤为出色。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全国首批开展这一应用的心血管中心,姚辉臣主任表示:“新一代3T核磁兼容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的应用,能够让医生更安心地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而VFTA算法作为行业领先技术,大大提高了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性,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的可能。对于高危患者而言,这项技术的及时有效除颤意义重大,能够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重点学科。目前全科拥有医护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2人,护士3人,编制床位33张(含CCU 8张)。科室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拥有飞利浦FD20血管造影机、LEAD-7000 32导心电生理仪、射频消融仪、飞利浦无创呼吸机、电除颤监护仪等各类大型医疗设备。

  心血管内科主要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心病和其它各种心脏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开展了各种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急诊PCI、慢性闭塞性病变、分叉病变、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起搏器(双腔、三腔、ICD、CCM及CRT-D)植入术、先心病封堵术,心律失常(房颤、室上速、室早)的射频融术及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治等诊疗技术。随着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以心血管介入治疗为核心技术的开展,大大增强了科室的综合力量和技术实力,本学科已成为省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备先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心血管病介入中心。

  科室科研和教学特色鲜明。近年来,共申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其中SC论文20篇(最高IF:8.83),核心期刊13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每年带教实习生30-50名左右,并多次参加山东省乡村医师培训的理论授课任务。

  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将秉承“厚德精业,卓越仁和”的院训,“以至善之术治病,以至爱之心待人”的服务理念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实现临床医疗、学生教育、科研学术全方位发展,不断创新超越,凝心聚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专家简介:

图片6.jpg

  姚辉臣,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第一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山东第一科大学内科学系心血管病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山东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擅长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及心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手术, 包括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急诊PCI、CTO、分叉病变、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房颤射频消融、双、三腔起搏器植入(CRTD、ICD)及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等,累计完成各种介入手术8000余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IF:8.83),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科普小知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我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大约为41.84/1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是全世界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

  直到ICD的问世才有效的减少了猝死率。ICD主要适用于治疗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常心律失常发生很突然,没有预兆,所以药物也不能够预防,在发生以后心脏不能继续射血,而在脑缺血以后会造成晕厥,而心脏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党治疗装置,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识别并治疗该类心律失常的优点,是此类患者最佳的选择。较普通起搏器而言,除了能除颤后又可心脏起搏,还可以随时进行体内除颤,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可谓“一机两用”。“ICD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优于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别看身高不足5厘米,体重不到80克,但关键时刻能大显神威,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可谓患者的'守护神’。

  ICD植入术为高难度心脏介人手术,对医院的设备、诊疗技术都有很高要求,是介入高端技术,要求术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不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近年来国内仅有少数大医院开展此项手术。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专家

姓名:姚辉臣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 向Ta咨询 详细

专长: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心内科各种介入手术, 包括冠脉造影、支架植…

出诊时间:

简介:  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负责人)。主攻方向:心内科介入治疗技术。  曾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进修介入心脏病学。工作中始终奉行“医疗是本份,教学是传承,科研是创新,科普是责任”的…